1989年,由卫生部、教委等部委联合签署,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。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,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,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,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,建立口腔保健行为,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。
今年是全国第二十一个爱牙日,主题为“维护口腔健康,提高生命质量”。
在青少年人群中,龋齿病是最为多发的常见病之一,龋病一旦发生,不可能自愈或再生,只能依靠牙科充填等方式矫正。儿童患龋病以后,会因牙痛而影响食欲,干扰咀嚼、消化和吸收过程,导致营养缺乏;龋病向深层发展,进一步引起牙髓炎、根周脓肿等,影响健康和颜面正常发育;龋齿自身又是一个潜伏着大量致病菌的病灶,可诱发风湿性关节炎、肾炎、心内膜炎等全身性疾病。因此,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。
(一) 控制牙菌斑
控制牙菌斑是预防龋病发生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。控制牙菌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,即机械方法、化学方法和免疫方法。刷牙时去除菌斑有效而简便易行的机械方法。刷牙须早晚各一次,晚上刷牙尤为重要。多年来的研究已肯定某些化学制剂、药物和酶能抑制菌斑,预防龋齿。采用抗菌素控制菌斑,从理论上讲是有价值的,但抗生素能产生某些耐抗生素菌株,抑制口腔正常菌从,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其他副作用,因此不应广泛长期使用抗生素作为抗龋制剂。近20多年来,免疫防龋的研究获得较大进展。研究范围涉及较广,目前免疫防龋多处于动物试验阶段,如何应用到人体尚需做更大的努力。
(二) 调节饮食预防龋病
致龋食物是构成龋病发生四联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。所谓致龋食物主要是指糖。实践表明,限制糖的摄取,同时使用糖代用品—山梨醇、木糖醇、甜菊糖甙等,对龋齿的控制取得了良好效果。在牙齿生长发育期,蛋白质营养缺乏可增加龋病的易感性。这可能与唾液流量减少、缓冲能力降低、减少再矿化和抗菌活力以及降低免疫反应有关,所以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、婴幼儿应适量补充蛋白质。牙齿萌出后增加食物中脂肪的含量可降低患龋率,食物中的矿物质特别是钙、磷,对牙齿的矿化很重要。
(三) 增强宿主的抗龋率
牙齿的抗龋力是宿主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主要表现在牙齿本身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成分上。如牙齿发育时期所遗留的窝沟太深或牙齿排列拥挤不齐,往往造成细菌滞留。牙齿矿化程度低,釉质表面含氟量少,则釉质在酸中的溶解度增高;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可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,降低牙齿对龋病的易感性。包括氟化物防龋、窝沟封闭法防龋等。